简述:
东莞市长肖亚非披露,不久前,国家已经初步同意,在东莞滨海湾新区设立一所高质量、高水平的大湾区大学,目前相关筹设工作正在抓紧推进。 5月19日在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媒体峰会
东莞市长肖亚非披露,不久前,国家已经初步同意,在东莞滨海湾新区设立一所高质量、高水平的大湾区大学,目前相关筹设工作正在抓紧推进。
5月19日在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媒体峰会上,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肖亚非向媒体披露,不久前,国家已经初步同意,在东莞滨海湾新区设立一所高质量、高水平的大湾区大学,目前相关筹设工作正在抓紧推进。
从粤港澳大湾区提出伊始,各类有关设立“大湾区大学”的建议和传言不绝于耳,甚至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也建议研究设立“湾区大学”。
此番来看,大湾区大学有望花落东莞的滨海湾新区。这是该市近年为承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和资源重点开发拓展的城市发展新载体平台,并被定位为要“引领东莞经济未来30年发展”。
大湾区大学为何备受各方期待与关注?东莞滨海湾新区为何有望脱颖而出?
马化腾曾建议设立“湾区大学”
粤港澳大湾区提出之后,尤其是进入实质性建设以来,一直有声音建议设立一座大湾区大学。
每年的全国两会是此类建议的集中释放的时间。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央政府工作报告连续3年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写入,显示出强大的推动意志;另一方面,高校设立需由顶层支撑和推动。
2018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就提出了“创建湾区联合大学”的建议,具体是建议粤港澳三地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多方合作创建一所新型联合大学,打破三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体制壁垒,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支撑大湾区创新驱动发展。
同年两会,农工党中央也在“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协同发展模式的建议”中提出,建立“粤港澳城市大学”,使大湾区成为人才政策、人才培养、人才聚集、人才成长和发挥人才作用的高地。
此外,2019年广东两会,民盟广东省委也提出,建议粤港澳三地政府合作共建“湾区科技大学”,以全新的联合办学模式建设一所立足应用基础研究、服务大湾区科技产业发展的新型理工科大学。
马化腾也是一位积极的建言者。2019年全国两会,马化腾便建议在粤港澳大湾区内设立政府投资建设、社会力量管理运营的“湾区大学”,作为创新型湾区的高等学府,为湾区输出更国际化、更创新的人才,促进该地区未来发展,并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允许先行先试,让湾区大学成为“试点”。
为何大湾区大学引起如此大的关注?事实上,上述建议中已隐藏了原因,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这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所需,尤其是科技创新及科创产业发展。比如,李清泉提到,创建湾区联合大学以支撑大湾区创新驱动发展;马化腾提到,为湾区输出国际化创新人才。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一大战略定位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在某种程度上明确了该地区未来一大重要发展方向,而从现实来看,大湾区内,广东方面,需针对性强化高校作为智力对此的支撑。
事实上,这也与近年广东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时重点推进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和理工类学科建设计划”一脉相承。数据显示,作为经济大省,广东理工类学生占全省学生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其次,长久以来,广东希望补齐其在高水平大学尤其是创新型大学方面的短板,而如今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正带来了难得契机,使得高校创新资源的协同成为可能,尤其是借助港澳力量。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就明确,推动教育合作发展,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从现实来看,近年港澳高校北上广东办学也有加速趋势,如2018年底,香港科技大学宣布在广州南沙设立分校。
不过,现有探索多为点与点间的合作,而从上述诸多建议看,各方希望“大湾区大学”能作为平台,探索推动更多元更深入的合作。2018年,针对“创建湾区联合大学”,李清泉曾表示,作为平台和枢纽,可打破三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体制壁垒,进而探索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中国方案”。
中山大学副校长李善民早前也曾表示,目前通过多个粤港澳合作办学项目落地,三地学生交流、交换已成为常态,有关方面正在酝酿创办的“大湾区大学”,将是对未来大湾区教育模式的探索。
与广深均只有咫尺之遥
文章链接:http://www.lgzgh.org/zddx/2590.html
文章标题:马化腾建议设立的“大湾区大学”传出落地消息!广州深圳无缘 这个新区“爆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