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大医附一院陈永松院长:引领粤东区域医疗高质量向前
作者: 深圳教育网
更新时间: 2023年01月22日 11:50:31
游览量: 169
简述:
汕头市金平区长平路和东厦南路交叉口,在繁茂绿树拥簇下,几座高低不一的白色建筑围成一个正方块,这便是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汕大医附一院”)的所在地
汕头市金平区长平路和东厦南路交叉口,在繁茂绿树拥簇下,几座高低不一的白色建筑围成一个正方块,这便是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汕大医附一院”)的所在地。
由于地处繁华的老城区,汕大医附一院占地面积不大,仅63亩,建筑面积近11万平方米。但这样一座外观普通、体量不大的医院蕴含大能量,正在以强劲的势头稳步发展,并引领粤东区域医疗水平大步往前。
比起历史底蕴深厚的百年老院,建院33年的汕大医附一院尚算年轻。但由于地处东南沿海重要港口城市,得益于社会经济的开放繁荣,医院综合实力快速提升,且在文化建设、辐射能力等方面颇有亮点。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外景图 医院供图
医院作为省属公立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于1998年就开设了全国首家免费为贫困晚期癌症患者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宁养院,其服务模式和照顾理念现已被推广到全国32家著名医院。如今,医院援外事业与社会担当享誉海内外。
此外,从2006年创造性托管汕头潮南民生医院,开创国内“公托私”先河,到如今建立形成以院本部为核心,跨行政隶属关系、跨资产权属关系,涵盖一级到三级医疗机构,包含医疗集团、医疗共同体、远程医疗协作网、托管等多种形式的“汕大模式”医联体。
尤其是2021年成为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首批9家重点建设医院之后,医院仿佛上了发展“加速器”——2021~2021年连续4年稳居“全国地级城市医院100强”第6位,常年蝉联粤东首位。
2022年10月底,医院进入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A级行列,并成为粤东地区首家高质量通过新标准三甲复审的医院,就在11月底,医院又正式获批广东省高水平临床医学院首批9家重点建设医院之一。
谈及这些成绩,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陈永松院长虽难掩悦色,但更多是理性淡然,“医院建院到现在30多年来,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行稳致远’的深刻道理”,他说,是历任管理者响应粤东地区老百姓对健康的追求并主动作为,才开创了今天的局面。
发展的脚步不停歇。近日陈永松接受健康界专访,谈论他对医院当前和未来的思考。
将三甲复审视作医院发展契机
陈永松认为,作为医院管理者,要善于在日常工作中发现问题,也必须得非常敏锐地觉察到政策的动向。
在他看来,我国从2021年开始新医改,经过将近10年历程后,于2021年国家层面开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布局,致力于建立和完善公立医院内部管理和外部治理的框架,正是为了近几年的重要改革举措打好基础。
不论是2021年开始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还是2021年版等级医院评审标准的出台,再到进入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医院建设阶段,“可以看出,国家和省级层面对医疗卫生机构的要求是连贯的”,他说。
所以2021年底新的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刚出来的时候,陈永松就把按照新标准进行三甲医院复审当作一个医院发展的契机,“必须对原来的管理架构、管理流程进行全面整理,这是一个最好的机会。”
陈永松清楚的是,虽然汕大医附一院早在1994年就通过国家卫生部首批三甲医院评审,建立起一家三甲医院应遵循的管理制度标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旧标准于实际情况已有不匹配之处。
且日复一日的诊疗工作中,对制度的落实也难免有“走样”的地方。“通过外部力量可以使得管理更加有序,从而更好地保障医疗质量、患者安全,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陈永松说。
所以,他非常认真地对待新标准出台后的三甲复审,带领各个团队对医疗质量、运营效益、可持续发展等维度的几百个指标进行梳理,并提出了改进的方向。
最后,医院不仅以较好的成绩成为粤东地区首家通过新标准复审的医院,也为“国考”拿到好成绩奠定了基础。
此外,借助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的政策红利,汕大医附一院开展了170多项的新技术。从一项项潮汕首例、粤东首例、华南首例高难度手术开展,到如今全主动脉置换术独立开展、经导管二尖瓣嵌夹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技术等已跻身国内先进水平,患者不用舍近求远,跑到市域外就医。
“我们已经实现了省级重点学科或者是重点专科单元的全部覆盖,给老百姓提供了这样的一个信任感,我们整个的医疗水平在粤东地区处在领先的地位。”陈永松说。